运动损伤的预防
2024
12/03
一、运动损伤概述
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,称为运动损伤。运动损伤的分类较多,常用的有:
(1)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,如肌肉肌腱损伤、滑囊损伤、关节损伤和韧带损伤、骨折、关节脱位、内脏损伤、脑震荡、神经损伤等。
(2)按损伤组织创口界面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。开放性损伤指损伤组织有裂口与外界空气相通,如擦伤、刺伤、切伤与开放性骨折等;闭合性损伤指损伤的组织无裂口与外界空气相通,如挫伤、肌肉韧带损伤与闭合性骨折等。
(3)按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分,伤后仍然能够按时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的为轻伤;伤后不能按时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,需要减少或停止患部活动的为中等伤。伤后完全不能运动的为重伤。
(4)按损伤病程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失。急性损伤指人体在一瞬间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的损伤;慢性损伤又分为劳损和陈旧性损伤。劳损是因局部负荷过度或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,陈旧性损伤常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变而成。
二、运动损伤的原因
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,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,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1.思想上不够重视
运动损伤的发生,常与体育教师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,缺乏预防意义,在体育教学、运动训练、体育锻炼中没有积极地采取各种预防措施。特别是青少年,由于缺乏经验,思想上麻痹大意,盲目或冒失地进行体育锻炼;有时情绪急躁,急于求成,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;或在练习中因畏难、恐惧、害羞等因素引起的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;器械练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等思想心理状态,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。
2.准备活动缺乏或不合理
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,在体育锻炼中因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,是造成运动损伤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。在准备活动中常存在的问题有:
(1)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。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的水平即进入紧张、激烈的运动或比赛,此时由于内脏器官存在惰性,肌肉、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都不够,身体协调性差,难以适应激烈运动的需要;或对做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认识不足,做准备活动马虎敷衍,因而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,甚至发生伤害事故。
(2)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配合不当。这就使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地改善。如冬天进行跳远练习前只做一般性的徒手练习,而没有专门针对踝关节的准备活动,容易造成踝关节损伤。
(3)准备活动的量过大。身体在进入正式运动以前已感疲劳,此时参加剧烈运动就容易受伤。
(4)准备活动距正式活动间隔过长,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已经减弱或消失,失去了做准备活动的意义。
3.技术上的错误
技术动作的错误,违反了人体结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,例如: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;排球传接球时,因手型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扭挫伤等。
4.运动负荷(尤其是局部负担量)过大
运动中运动负荷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,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,常会引起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。
5.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
在睡眠或休息不好、患病或伤病初愈阶段,肌肉力量、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、注意力减退、反应较迟钝的疲劳症状出现时,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动作时就可能发生损伤。
6.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
在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在练习中相互逗闹、动作粗野、故意犯规等,是在篮球、足球运动中常发生损失的原因之一。
7.环境等因素的影响
运动场地不平,有碎石或杂物,跑道太硬或场地太滑,沙坑太硬或有石块;器械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造成运动时断裂等,器械安装不牢固造成练习时倒塌,器械的高低、大小或重量不符合锻炼者的体格和体能要求;练习时保护措施不当;运动时茁壮不合适,穿皮鞋、塑料底鞋等都极易引起损伤。
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;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和韧带损伤;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,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;光线不良影响视力,使兴奋性降低,反应迟钝而导致受伤。此外,有害气体的污染也是值得注意的不良影响。
三、运动损伤的预防
(一)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
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要是有益、无益或有害等3种结果。只有把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,才能真正达到有益的效果。在体育锻炼过程中,预防是主动的,通过提高预防意识、加强预防措施,可以把运动伤害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。如果在体育锻炼时,不重视预防工作,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,就可能发生各类损伤事故,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,重者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,对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不应有的损失。大量事例表明,认为因素是发生伤害事故的根本原因,因此,积极主动地预防运动损伤,就要提高思想认识和预防意识,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,努力消除各种致伤因素,从而达到以防为主,防患于未然的目的。
(二)运动损伤的预防要求
⑴树立安全观念,克服麻痹思想,发扬互相帮助、互相保护的风尚。
⑵针对个体特点,合理安排运动量,防止过度疲劳或局部负担过重。在学习新动作时,要遵循从易到难、从简到繁、从分解到完整的学习过程原则。
⑶做好准备活动,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,加强各器官系统之间的系统活动,克服各种功能惰性,增强肌肉弹性,提高运动能力并保持准备运动和正式运动的内容相一致。